《選片指南》10部帶你瞭解以巴衝突的電影

最近「加薩走廊」又不安寧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長期衝突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而一些「看好戲」的心態,實在要不得。戰火看似離我們很遠,但這種剝削、對抗與報復的惡性循環,其實近在眼前。不久前,有教授感嘆現在大學生連「巴勒斯坦」與「巴基斯坦」都分不清楚。讓我們跟你推薦下列10部電影有關以巴衝突的佳片,只要看過任一部,相信再也不會犯這種誤謬。也會對和平、人權有更深刻的概念。


1.美麗天堂 Promises

影片紀錄七名住在耶路撒冷,但分別處於不同陣營(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的小孩,在被訓練敵視對方的同時,他們遠比大人更敢質問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互相瞭解,增進彼此的尊重?對大人來講,這說得容易,卻怎麼也做不到。而【美麗天堂】的三名導演,一面聆聽這些小孩的童言童語,發現它們比政客的承諾與保證,更加發人深省。接著,他們更直接促成幾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小孩有了第一次接觸。導演的人道企圖、適時的推波助瀾,加上孩子們不假掩飾的真情回饋,讓這部紀錄片創造了宛如沙漠開花的奇蹟,在最戰亂的地方找到和平的真義。


2.莫莉與莎莎 Close to Home

【莫莉與莎莎】表面上刻畫以色列年輕女性服役的生活,導演讓我們看到無論什麼地方、戰時或平和,青春的莽撞、可愛、浪漫,並不會因為換上軍服就蕩然無存,人與人的相處尤其如此,莫莉與莎莎就是一對原本互看不順眼的好友。然而隨著劇情的推展,女孩們看似家常便飯的任務執行,卻翻騰出超出預期的政治諷喻。影片最後,主角和幾個同袍搶著盤查一個相貌英俊的阿拉伯人,但阿拉伯男子卻拒絕出示證明(你可以想像一條原本簡單的上班路途,卻變成過每個街口都要被當成恐怖份子查驗身份的不便,以及長期累積的不滿),就在僵持不下的時候,圍觀者有人爆出「阿拉伯人攻擊我們的姊妹」的訛語,剎時之間就變成了一場以色列人圍毆阿拉伯人的衝突。從原本俏皮的調笑變成尷尬的對峙,再到一發不可收拾的暴力。這之間的劇烈變化,來得自然卻又令人措手不及,充分傳達出衝突攪進所有人的日常生活,無人倖免。


3.檸檬樹 Lemon Tree

本片女主角是個巴勒斯坦寡婦,與世無爭守著一片檸檬園,但平靜的生活卻因為以色列國防部長搬到了她家對面而生變,由於維安單位認為這片果園可能成為恐怖份子埋伏攻擊的屏障,因此要求砍樹。別人眼中普通的檸檬樹,卻是寡婦一生守候的心血,憑什麼因為你搬來了就要我放棄一切。因此,她決定討個公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導演「四兩撥千金」地提出了種種矛盾,包括政治與個體的衝突、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矛盾,有趣的是巴勒斯坦寡婦看不懂以色列公文,當她去找同族男性翻譯時,卻彷彿闖入禁區一般,而帶出了性別的議題,而她跟幫忙打官司的年輕律師之間的吸引力,更加強了「性」的張力與敏感。而住在她對面的以色列部長夫人,雖然和女主角沒多少正臉接觸的機會,卻是唯一能穿越政治法條與種族隔閡,體諒她的對象。誰說政治電影一定硬梆梆?透過一片檸檬樹,我們看到盤根錯節的問題也能幽微動人地被托出。


4.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Waltz with Bashir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是一部勇氣與創意兼具的以色列電影。全片以一場夢境動畫開始,導演好友對他描述了自己反覆做的惡夢,然而別人的話竟勾起了導演自己一段模糊的印象:1982年9月,當時正在服役的他,究竟在惡名昭彰的貝魯特難民營屠殺事件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為何他的記憶像被強行抹拭掉?除了看精神分析師,他決心去拜訪當年同袍,藉由別人的回顧,喚回那場曾參與的歷史,被他以及國家機器無意或有意忘卻的傷害。如果動畫是他所採取的表現型態,之後逐一訪查的過程,很明顯就屬於紀錄片的範疇;然而那些口中道出的往事,又透過動畫的模擬,而有了劇情片的向度。幸好導演阿黎佛爾曼(Ari Folman)不被這些定義與界線所束縛,我們才得以看到這部跨界作品,既有紀錄片沈穩厚重的說服力,又因為動畫的模擬與想像,把政治、殺戮的殘酷,變成了瘋狂的舞蹈與性高潮。形式之間的轉換,為觀者帶來莫大震撼,最後那群黎巴嫩婦女傷心欲絕對著鏡頭哭喊的控訴,沈重異常。


5.泡泡公寓四人行 The Bubble

伊藤福克斯(Eytan Fox)是以色列同志電影的頭把交椅。在【我的軍中情人】、【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之後,他在【泡泡公寓四人行】把同志元素帶入以巴衝突,讓性的魅惑力潤滑了原本堅硬的議題,卻也碰到更大難題。曾在【我的軍中情人】表現優異並獲得以色列影帝榮銜的歐哈克諾勒(Ohad Knoller)在邊界駐守,目睹了以色列軍官對巴勒斯坦人頤指氣使的氣焰,然而自己出手幫忙臨時分娩的巴勒斯坦孕婦但還是救不回早夭的嬰兒時,好心竟被圍觀的巴勒斯坦激進份子指為兇手,那種根深蒂固的仇視心理,立即躍然銀幕,讓「對立」有了強烈的註腳。他的見義勇為、他遺落的物件,牽繫起和一個巴勒斯坦男人的愛慾,他們在原屬同一塊卻被政治給強迫分隔的土地上生活,對愛的追尋雖然把兩人拉在了一起,但即使敢面對自己的性向,身上所背負的歷史業障卻非愛慾情狂後抖落得掉的。當巴勒斯坦男人回到自己的社群時,我們發現他未來的妹夫正是片頭帶領污衊男主角的激進份子,而一場以軍莫名的誤殺意外,不僅合理了激進份子的宣戰理念,也逼使他不得不選邊站。片中有場男主角跟巴勒斯坦愛人訴說童年時母親渴望拉近社區以巴家庭距離卻被澆了一盆冷水的往事,當歌聲、回憶伴著兩人互換角色的性愛時,那溫柔、包容的影像和聲音,產生了極大的震撼與感人力道。


6.遠離阿雅米 Ajami

阿雅米是個地名,位於以色列。本片和以往較為人知的以色列電影不同之處在於它不直接碰觸以色列(猶太)、巴勒斯坦(阿拉伯)的歷史、政治衝突,反而比較接近巴西名片【無法無天】(City of God,2002)藉由對一個地區的槍火衝突、暴力不斷,開展故事,然而當鏡頭足以探觸到生活的細節時,這些根深蒂固的種族、信仰、政治、歷史等隔閡,也就不辯自明了。影片開始,一個風和日麗的尋常日子,正在洗車的青年莫名其妙被兩個歹徒當街槍殺。之後電影以章節體一一展開,我一般不喜歡章節體的敘事方式,但本片宛如回馬槍的有力結局,不但自行辯證了章節的「斷」與「續」等功能意義,也漂亮反扣到根深蒂固的偏見,而讓它的衝突顯得不落俗套。本片由不同族裔的兩位新銳導演亞倫夏尼(Yaron Shani)、史干達卡普提(Scandar Copti)共同執導,他們成功賦予了每個主要角色鋌而走險的充分理由,卻也讓彼此的扞挌與殺戮教人感嘆,為暴力寫下動人的輓歌。也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7.天外飛來一隻豬 When Pigs Have Wings

賈法是個抑鬱的巴勒斯坦漁夫。他的住家樓上被以色列徵收為駐兵點,已經夠讓他氣短了;只能打到幾尾沙丁魚,更讓他在市場中顯得窩囊。而這個「精神陽痿」的男人卻在意外捕獲一隻豬後,改變了他的生活。起初就像其他同胞一樣,他應對這頭「不潔之物」除之而後快,但苦哈哈的他又不願放棄可能帶來的好處。這頭「種豬」的「天賦」改善了賈法的經濟,也讓夫妻倆重拾歡愉。但好景不長,當賈法養豬以及和敵人交易這件事被告發後,他被威脅擔任「人肉炸彈」以謝國人,再度激發了敏感的政治神經。這部意圖明確的黑色喜劇,無辜的小豬從「不潔之物」到「生財工具」,全因人的主觀而有了意義的變化。就像被隔離的兩個族群,也因為對小豬「各有所需」而有了第一次接觸。當這些對象(無論是豬還是猶太人)不再只是「敵人」的時候,反而才有了真正認識對方的機會。因此,原本義無反顧的敵對,也變得荒謬起來了。別說是小豬,樓上的阿兵哥和樓下的歐巴桑都喜歡看同一齣肥皂劇,也是異曲同工;只不過肥皂劇的歡樂結局,能否在真實生活上演,就必須打上問號了。


8.愛,悄悄越界 Out in the Dark

兩個男主角,一個是巴勒斯坦的男大學生(尼可拉斯賈可伯 Nicholas Jacob),某個晚上非法越境到同志酒吧,在那裡邂逅了年輕的以色列律師(麥可阿洛尼 Michael Aloni)。雖然巴勒斯坦男生剛開始有意冷淡處理這段一見鍾情的關係,但等他取得可以合法出入邊界的學生簽證後,天時、地利催化了他再也壓不住的慾望,何況對方也毫無疑問地渴望著他。但就算兩人愛得理直氣壯,甚至敢給那些出言不遜的「恐同」路人一點下馬威,一旦反對你的變成家庭、以致於國家時,微小的個體除了愛,還有什麼足以自保或反擊的武器嗎?愛情可以讓他們暫時無視身旁的阻礙,然而連國安情治單位都進來插一腳,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根深蒂固的對立,教他們彼此的信任也不禁出現裂縫。即使離開這個痛苦的所在,又怎麼知道下一個目的地就是樂園?兩名主角最後身處的場景,無論是封閉的拘留室或是開放的大海,其實是本片最厲害的暗喻。


9.烈火摯愛 Inch'Allah

本片主角既非猶太人、也非阿拉伯人,而是一個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女醫生。隻身來到敏感地帶,穿越以、巴邊境去幫助病患,你不會懷疑她的理想性。但她也沒想當個聖人或拿諾貝爾獎,而是試圖不帶偏見地與兩邊交往。於是出現了這樣的關係:她住在以色列區,每天早上跨越檢查線去巴勒斯坦區行醫;她可以跟樓下的以色列女兵結伴去舞廳跳舞喝酒,卻不妨礙她和巴勒斯坦孕婦變成好朋友。然而一旦進入對方的生活,動了感情,無論是有所認同,或是受了刺激,這個自以為的平衡,便開始不知不覺傾斜。甚至無意之間成為幫兇。人道與情誼,也變得脆弱不堪。片中有個從頭到尾都沉默不語、但一切卻看在眼底的男孩,最後在隔離牆上鑿出了一個小洞,貼眼看出去的,是家鄉、異土,還是渴望已久的樂園呢?


10.奧瑪的抉擇 Omar

影片描述以色列為了防止巴勒斯坦的攻擊,建了綿延數百公尺的水泥高牆,但分離的不是敵人,也包括了朋友與愛人。主角奧瑪時常攀牆過去,因為他的好友與心上人都在那裡,他寧可和他們一起暗中進行巴勒斯坦解放運動,也不願獨自留在牆的這一邊。但某次意外被捕,讓他面臨動搖愛情、友誼、義氣與信念的挑戰。影片彷彿把【艋舺】放大為國族議題,卻更鏗鏘有力。曾以【天堂此時】(Paradise Now,2005)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哈尼阿布阿塞德(Hany Abu-Assad)完全懂得用精彩故事去詮釋根深蒂固的矛盾,更厲害的是把一批素人演員琢磨得個個像明星,在坎城「一種注目」單元好評如潮,奪得評審團獎,也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