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孩子】、【小孩】雙獲「社會公義獎」

全國自主勞工聯盟/部分圖片轉自網路   

  鼓勵台灣創作者的重要獎項台北電影獎,於18日公布獲獎名單。由公民組織主辦的第五屆「社會公義獎」,從台北電影獎入圍影片中挑出關注社會議題的十三部影片,經由社會公益人士的評選委員評選,本屆選出【太陽的孩子】、【小孩】兩片。期望更多優秀的台灣電影,從社會關懷出發,讓更多人看見好電影,也看見需要關懷的社會議題。

  「社會公義獎」起源影展會外賽的概念,由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等團體主辦,從台北電影獎各類入圍影片中評選及獎勵關注社會議題的優秀台灣電影,與影展官方並無合作關係。

  「會外賽」為國際影展行之有年的評選模式,以期展現多元觀點,如柏林影展中鼓勵同志議題的泰迪熊獎、兒童議題的水晶熊獎,坎城影展鼓勵獨立影片獎項,國際影評人協會在世界各大影展設立的國際影評人獎等。「社會公義獎」便是藉會外賽的概念,期以「社會公義獎」,鼓勵電影推動公民意識及社會參與,呼應多元文化藝術與文化平權。

  「社會公義獎」邀請入圍台北電影獎的40部作品,挑出符合「社會公義」主旨的13部作品,再由評審團評選出最能體現「社會公義」精神的影片。今年社會公益獎評審主席為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郭力昕,評審委員包括東吳社會系副教授張君玫、台藝大電影系副教授吳麗雪、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研發長廖雲章,以及去年以紀錄片【刪海經】獲台北電影節最佳剪輯獎與社會公義獎的紀錄片導演、明志科大視傳系講師洪淳修。

  郭力昕表示,電影、影像已是社會多數接受訊息的主要方式。即便是不習於閱讀評論、社論的閱聽眾,仍可能透過電影、影像認識社會議題,進而思考及參與。參與委員們也一致認為電影美學、傳達公平正義的價值可同時並行。期以在這個社會存在,但不廣泛報導、記錄的議題,或觀眾迫切需要理解脈絡的議題,可透過電影讓更多人認識、理解。

  「公平正義」,是評審委員們一致認同的社會公義獎精神。今年入圍的十三部電影中,約有二分之一皆敘及土地與人的關係,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及改變。委員針對劇情片【太陽的孩子】、【小孩】、【愛琳娜】,以及紀錄片【牆】、【命水】及【台北抽搐】深入討論,皆深刻描述社會現實議題。【太陽的孩子】、【小孩】、【愛琳娜】及紀錄片【牆】,皆探討家庭以及社會階級複製的命題,特別是弱勢家庭承襲的問題,「在這個世代恐怕更嚴重、更需要被關注」。

  經由兩輪投票、反覆針對委員票數較高的影片討論。委員最後選出【太陽的孩子】、【小孩】兩片為本屆社會公義獎得主。

  吳麗雪表示,【太陽的孩子】將發話權交回給原住民,由他們站出來講自己的故事,其中創新意義更深遠。故事本身圍繞核心價值,再發展各細膩的小情節、敘事緊密。另外這也不僅是原住民土地的故事,也是這幾年都更、開發等土地正義議題,台灣持續發生的故事,同時希望藉此喚起更多人、一般大眾的重視,關注土地與人文相關連的議題。

  廖雲章表示,【小孩】則是以較「輕」的方式,敘述沈重、看似說教的議題,包括家庭、校園罷凌、青少年關係,都市青少年的遭遇,包括學生、家庭不友善的環境,經濟、生活皆無法獨立自主的他們可能面對的問題,電影呈現一個看似單純的社會新聞結局,卻是社會結構層層的壓迫。洪淳修說,片中另呈現高房價、居住正義的無奈,過去與現在交叉對剪,交織出青少年現實、夢想的鮮明對比。

  社會公義獎另將於11月於新竹影像博物館放映所有入圍的十三部影片。希望透過社會公義影片的討論與對話,讓大眾思考台灣電影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