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候鳥來的季節】導演蔡銀娟&監製李志薔

   

─候鳥帶來愛的訊息

 

由溫昇豪、白歆惠主演的【候鳥來的季節】,是台灣第一部融合劇情與濕地候鳥生態的電影,也是一部溫馨感人的親情電影。該片由新銳導演蔡銀娟編劇、執導,這也是她第一部電影作品。原本從事繪本創作的她,首執導演筒便一鳴驚人,不但劇本榮獲新聞局優良劇本獎,電影本身也入圍了台北電影節。


溫昇豪在片中飾演一名候鳥保育員,和妻子結婚多年卻一直面臨不孕的問題,夫妻關係也因此遭到許多考驗,和在雲林老家的弟弟之間也有難解的芥蒂,在家庭與親情方面都陷入困境。


導演蔡銀娟花了三年的時間來創作與籌備這部電影,是台灣第一部有候鳥演員的劇情電影,拍攝時程處處得配合候鳥遷徙和繁衍的時節,幸好獲得關渡自然公園以及台北鳥會的幫助,劇組才得以克服萬難,順利呈現美麗真實的濕地候鳥生態畫面。



兄弟親情為主軸



問:這部電影的故事牽涉的議題很廣,包括了家庭關係、兄弟之情、不孕、侯鳥保育、外籍配偶…等等,請問最初的構想是從哪一個部份出發?


蔡銀娟導演:我這個故事的主軸其實是兄弟之間的感情,當初會有這個構想是來自我爸爸媽媽那邊以及我自己週遭的環境。我爸爸是在大家庭長大,我發現台灣有很多家庭有同樣的狀況,就是如果家裡有很多孩子或是家裡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有時候父母就必須做選擇,有幾個孩子可能就必須犧牲,可能讓他們半工半讀,或者是唸書唸到國小畢業或國中畢業就不能再繼續唸了,必須出去工作;有的家庭可能犧牲的是女孩子,有的家庭可能是老大,有的可能是不太會唸書的小孩,不管怎樣,因為家裡經濟狀況的限制,通常會有一些孩子稍微被犧牲,我覺得這是不得已的狀況,只是對孩子的影響還蠻深遠的,而且我發現不只是在我父母那一輩,現在跟我同輩的也有很多人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其實這個故事是在我們周圍很常見的故事,從劇本創作階段就有評審跟我說,到了拍片期間也有演員跟工作人員跟我說,甚至到最近做一些小型試片都有觀眾跟我說,這好像就是他們家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的主軸是兄弟之間的付出和犧牲,但是我想傳達的是關於家庭的傳承和愛的故事,所以雖然兄弟之情是主軸,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家庭危機和困擾,像哥哥和嫂嫂有不孕症的問題,弟弟自己是藍領階級,娶的是外籍新移民,這都是現在台灣常見的狀況,同時跟候鳥的家庭危機做一個對照。


問:為何會想結合侯鳥保育的背景?


蔡銀娟導演:我自己是從南投到台北唸書的小孩,後來就在台北工作然後定居,我週遭有很多人都是這樣,都是從中南部上來台北求學或工作然後就定居在這裡,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回老家,就好像侯鳥一樣。不過這些年來我在台北成家立業有了小孩,也把父母接到台北住,幾乎等於根留台北,已經變成留鳥了。我們在電影裡選擇「高蹺鴴」(“鴴”念成“恆”)這種鳥就是具有這樣的特質,高蹺鴴大概每年11月左右就會從中國大陸北方飛到台灣過冬,等到隔年2、3月的時候就會飛回中國北方,到4、5月的時候就會在那邊孵蛋、育出,等到11月小鳥已經長大了就可以帶著小鳥再飛到台灣過冬,可是這些年有一些高蹺鴴就會選擇留在台灣繁殖後代變成留鳥。所以高蹺鴴同時具備了侯鳥和留鳥的特質,我覺得做為這部電影的象徵恰到好處,就好像我們這些從中南部來到台北求學或工作的人,也很像電影裡弟弟娶的外籍配偶。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2年9月號525期